你的位置:分分快3福彩 > 新闻动态 > 刘伯承办军事学院,想让陈毅当政委,总理调侃:为了要钱方便吧?
刘伯承办军事学院,想让陈毅当政委,总理调侃:为了要钱方便吧?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6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51

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,啥都缺,军队要正规化、现代化,干部培养是个大问题。刘伯承这老帅,脑子活泛,主动请缨去办军事学院,想把军队的未来抓在手里。他挑了南京做校址,还动了让陈毅当政委的念头。周总理一听,乐了,调侃说:“你这是想找陈老总要钱要人方便吧?”这句玩笑话,透着那时候资源紧巴巴的现实,也显出刘伯承的务实。这篇文章就来聊聊刘伯承咋办起军事学院,咋跟陈毅、周总理扯上关系,又咋把这事儿干成了。

刘伯承,1892年12月4日生在四川开县赵家场,家里穷得叮当响,祖父刘正富靠种田打铁混日子,父亲刘文炳读过书但没考上功名,母亲周银香操持一家七口,日子紧巴得不行。刘伯承五岁进私塾,十二岁上新式学堂,成绩顶尖,可1907年父亲病死,他十五岁就辍学干农活,晚上还得自学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,他剪掉辫子,投身学生军,1912年考进重庆蜀军将校学堂,学步兵操典、兵器学,读《孙子兵法》,脑子灵光,同学都叫他“军中菩萨”。

1916年,他带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攻丰都,右眼被子弹打瞎,德国医生沃克给他做手术,他硬是没打麻药,忍了72刀,医生直呼“军神”。伤好后,他继续上战场,1917年当川军第五师第九旅参谋长,参加护法战争。1926年,他加入共产党,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,当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。1928年,他去苏联,进了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,学得一身现代军事理论,1930年回国。

抗日战争中,他当八路军129师师长,和邓公在晋冀鲁豫边区打神头岭、响堂铺仗,参加百团大战,狠狠收拾了日军。解放战争,他干过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、中原军区司令员、第二野战军司令员,指挥上党、平汉、淮海、渡江等大仗,歼敌无数。1949年,他当了南京市长,管城市治理,1949年10月带二野解放西南,1950年1月当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,剿匪、搞经济、筹划和平解放西藏,忙得脚不沾地。

1950年,中央想让他当总参谋长,他推了,说自己年纪大,跑不动,想办军事学院,培养干部。他给中央写信,讲得头头是道,毛主席拍板同意。这事儿不是随便说说,刘伯承早年当过红军学校校长、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、二野军政大学校长,办学经验老道,脑子里装的全是军队现代化的蓝图。他这人,战略眼光毒辣,战术指挥一流,白崇禧都叫他“共军第一号悍将”,邓公说他军事理论造诣国内外少见。这背景,让他办军事学院,简直是天作之合。

1950年夏天,中央急电把刘伯承从重庆叫到北京,筹建陆军大学。他到了中南海,听毛主席讲办学思路,军队要现代化,干部培养得跟上,指定他牵头。之后,他找周总理碰细节,中央军委已经搭了个筹备委员会,让他当头,全国各大军区挑人,东北因为抗美援朝打仗,校址得另选。他带着筹备组把北京翻了个遍,八里庄、石景山、八大处、永定河都看了,八里庄缺水,圆明园是历史遗迹,军队不合适占,总之没找着好地方。

他一琢磨,脑子灵光一闪,南京的华东军区军政大学不现成吗?1949年他当南京市长,见过那地方,占地3平方公里,教学楼、操场、宿舍啥都有,设施齐全。他赶紧给周总理打电话,提议用这地儿。周总理一听,觉得靠谱,那时候抗美援朝正紧,经济也得恢复,先在南京办,将来条件好了再迁北京。他还提出,学校以后得加海空军科,干脆别叫“陆军大学”,改成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”,更全面。周总理点头同意,定了这名字。

聊到最后,刘伯承顺嘴一提,校址在南京,能不能让陈毅兼个政委?周总理听完,乐了,说:“你这是想让陈老总给你开后门,要人要钱要房子方便吧?”刘伯承嘿嘿一笑,承认自己有点这心思。这话听着像玩笑,但那年头资源紧缺,办学校得四处找支持,陈毅是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,手里有资源,刘伯承这算盘打得精。不过,陈毅事儿太多,上海市长、军区司令员一肩挑,实在抽不开身,这提议没成,但陈毅对学院筹建没少出力,帮了不少忙。

1950年11月30日,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伯承为军事学院院长,1951年2月4日又让他兼政委。1951年1月8日,学院开课,1月15日在南京原国民政府国防部大院搞了成立典礼,毛主席题词“努力学习,保卫国防”,朱德题词“为建设近代化的强大国防军而奋斗”。这学院一开张,就成了新中国军事教育的头号工程,刘伯承肩上的担子可不轻。

学院刚起步,教员是个大难题。那时候解放军干部多是打仗出身,理论水平参差不齐,高级教员更是稀缺。刘伯承脑子活,决定用一批原国民党军官,挑了数百个有真本事的,像原国民党陆军副总长、国防部作战厅长,还有些师长、军长,只要有一技之长,他就敢用。陈颐鼎就是个例子,这人黄埔三期毕业,打过北伐、淞沪会战、南京保卫战,抗战后当了国民党第70师中将师长,1947年鲁西南战役被刘邓大军俘虏。他起初不想教书,刘伯承三顾茅庐,亲自上门劝,聊淞沪会战的事儿,晓之以理,终于把他拉进学院。

可有些学员不买账,觉得这些“败军之将”没资格教自己,课后嘀咕,气氛不太对。刘伯承知道后,在全院大会上发话,自己也是旧军官出身,革命不看出身,谁为国防出力就是同志。这话掷地有声,学员们没啥好说的,教学秩序慢慢稳住了。他还请了还在改造的廖耀湘来上课,廖耀湘在缅甸打过仗,经验丰富,讲小部队战术和辽沈战役,学员们听完直鼓掌,刘伯承亲自握手夸他讲得好。

学院越办越大,教员还是不够。1955年,刘伯承在中央会议上跟毛主席提,建议从毕业生里挑人留校当教员。毛主席笑他喊得晚,刘伯承说早提过好几次,声音小了点。毛主席拍板同意,给了他选人权力。学院从第一、二期毕业生里留了三四百人,教学力量一下壮起来。还出了个“5分当教员,4分当参谋,3分当首长”的说法,优秀学员都想回部队建功立业,不愿留校。有个当过师长的学员死活不干教员,刘伯承直接下令关他一周禁闭,态度立马转变。这事儿震住其他人,分配问题再没出过岔子。

军事学院在刘伯承手里,成了新中国军事教育的顶梁柱。战役系第一期52个学员,全是军职以上,1955年授衔时,5个上将、23个中将、24个少将,个个成了部队和机关的骨干。这“将军班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,为军队现代化出了大力。没有这学院,后来的国防大学、国防科技大学都未必能这么快立起来。刘伯承的功劳,写进史书都嫌篇幅不够。

刘伯承用一辈子心血,搭起了新中国军事教育的骨架。他办军事学院,培养了一拨拨将才,让军队现代化有了底气。那句“要钱方便”的玩笑,透着他务实的智慧。你觉得军事教育咋样才能更好为国家服务?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吧!

参考资料

刘伯承_百度百科

刘伯承 - 维基百科

刘伯承元帅生平简介_澎湃号·政务_澎湃新闻

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_百度百科

#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#